语焉不详-《天之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你过不了试艺。”明不详道。

    傅颖聪心虚,却又不承认:“谁说过不了?你还没见过我本事!”

    明不详摇摇头,继续走。

    “等等,你这衣服上都是脚印,先脱下来拍拍。”傅颖聪快步跟上,“要是让其他师兄问起,又要生事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放下粪桶,将外袍脱下,拍了几下,傅颖聪接过他外袍道:“我来吧。”转身拍了几下,见干净了,才递还给明不详。明不详重又穿上,提起粪桶干活去了。

    两人倒完所有夜香,回到正业堂。往常本月检查后,众人便解散,各自到膳堂用午膳,当日本月却集合所有僧众二十余人,众人似乎早有准备,唯有明不详不知就里,站在队伍中等待。

    不一会,一名年约五十的老僧来到,明不详认得他是正业堂住持觉见。本月先问了安,觉见问:“今日要考究《佛弟子戒》,可有确实转达?”

    “住持吩咐,怎敢怠慢。本月确实告知诸位师兄弟,住持可查证。”

    几位与本月沆瀣一气的弟子纷纷道:“确有此事,本月师兄说了。”另一些弟子则是默不做声。明不详虽然不知此事,也未说破。

    “那,众人把《佛弟子戒》拿出来。”

    众人各自取出那本小册子。明不详摸不着袍中的《佛弟子戒》,看向傅颖聪,傅颖聪脸有愧色,转过头去,不与他目光交接,从自己怀中取出一本小册子,依稀眼熟,明不详登时了然。

    本月大喝道:“明不详,你的《佛弟子戒》呢?”

    “丢了。”明不详回头看向本月,说得轻描淡写,“我扔了。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众皆哗然,本月更是逮到机会,大怒骂道:“丢了?少林弟子,戒律为先!你师父难道没教你《佛弟子戒》要时刻在身,随时翻阅,修身省性吗?你怎敢如此大胆?!”又对觉见说道:“住持,这明不详生性赖皮,难以教化,您需重惩,不然不知他还要怎样耍赖哩!”

    觉见走过去,看着明不详问:“你是了心的徒弟?”

    明不详点点头。

    “了心向来持戒稳重,你可知为何?”

    明不详回答:“世尊入灭,阿难问世尊:佛在时以佛为师,佛不在时以何为师?世尊答:以戒为师。是以师父恪遵戒律,分外稳重。”

    觉见听他语出不俗,又问:“少林寺要弟子时刻带着《佛弟子戒》,偶有考究,弟子便可翻阅查看,也是这个原因。你既知此理,为何丢了?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弟子只说扔掉了,没说没带在身上。”

    觉见甚觉惊奇,问道:“这是什么意思?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三百一十六条戒文铭刻于心,就是带在身上。”

    本月大骂:“你说你全背熟了?瞎吹什么大气?”

    明不详双手合十,回道:“请住持考察。”

    觉见知道本月向来欺压新人,料想当中必有隐情,但见明不详如此自信满满,便问道:“戒律第七十七条是什么?”

    “佛弟子,当寡欲戒淫,禁淫邪。淫□□女,坏人名节,没侠名状,逐出寺门,擒立审,审立刑。”

    “第十条?”

    “未得传艺师父允许,不得擅收弟子。未得八堂住持允准,外门弟子不传正见堂所录上堂武学。”

    觉见又拣了几条询问,众人边听边翻阅手上册子,果真一字不差,个个震惊非常。觉见也深自讶异,心想:“了心时常说此子有佛缘,没想到如此聪颖过人。”

    本月怒道:“你说你背得熟,我就问你,第三十七页第五行写的是什么?”

    这已是存心刁难,不料明不详毫不迟疑地答道:“《佛弟子戒》第两百一十七条:佛弟子不得贪恋钱财,与民争产。”

    本月翻看,发现果然不差,惊得合不拢嘴。明不详继续说道:“第十二页第五行第六字,是个‘不’字;第十三页第十行第七字,是个‘落’字;第十六页第二行第九字,是个‘文’字;第十九页第六行第八字……”

    说到这,明不详闭口不语。觉见取出怀中《佛弟子戒》,翻到第十九页,见明不详所说是个“字”字。前后四字连起来,便是“不落文字”。

    觉见明白,这是明不详表示自己以心守戒,不落文字,故把《佛弟子戒》丢了。

    “了不起,难得你有这记性。只是虽有记性,却不该将《佛弟子戒》丢了。须知经典乃是法源,自恃聪明,任意丢弃,乃是傲慢之心。”觉见道,“若是让你记得了藏经阁所有文字,你岂不是要一把火将他们全烧了?那后进何所依归?”

    本月忙道:“没错!这人向来傲慢,住持应当惩戒,以免他自恃聪明,不把人放眼里!”

    明不详恭敬地行了礼,回道:“弟子谨记。”

    “其他弟子也当如明不详一般,牢记戒律,以心守戒。”说罢,觉见开始考究各弟子戒律,本月见觉见无意追究,愤恨之情溢于言表。

    从此之后,觉见对明不详上了心。他关注明不详,知他每日持诵从不间断,服完劳役后便回屋中,直到晚膳方才再出,之后便熄灯就寝,少与外人接触。

    过了一个多月,嵩山那边传来噩耗,说是找获七具尸体,当中唯独不见了心。尸体运回少林寺,由普贤院正业堂的监僧验尸,还未出结果已是流言四起。

    觉见派人告知明不详了心失踪的事,明不详只是点点头,便关上房门。

    不知不觉,时近端午。每到节庆都有大批礼物送至正业堂,觉见不想自己僧房沾染了这些俗气,要人将礼物放在大厅,待节庆过后,他会将一半礼物送入地藏院正思堂作为寺用,另一半转赠堂僧作为酬庸。那些堂僧受了馈赠,虽是口诵佛号,言称不敢,眼角却满是笑意,唯有少数几人能一介不取,将所受布施正思堂。

    少林寺为何变成这样?觉见心想,是从九十年前昆仑共议开始,还是四十余年前少嵩之争,引入俗僧开始?

    这种改变就如滴水穿石,每一次侵蚀都细不可见,待得日积月累,已不复原来样貌。四十年前俗僧还不能入堂,现今四院当中倒有两个首座是俗僧,再过二十年,又会如何?

    觉见不敢想下去,他觉得少林寺中俗僧正僧之间的角力已渐渐酝酿成一股风暴。自己该当在风暴中心,抑或急流勇退?这个问题他一直拿不定主意。

    到了眼下,这风暴恐怕已不仅仅只是酝酿,而是隐然成型。派去嵩山的八名堂僧正俗各半,身亡的七僧尸体运回少林寺,正业堂验尸却验出极为糟糕的结果。七僧俱死于少林武学,且是死于彼此的绝技,真要下个定论,那便是:正僧俗僧斗殴,重伤致死,唯有了心生还,畏罪潜逃。

    验尸的堂僧不敢下结论,于是禀告了觉见,觉见下令再验,验尸僧却回答,伤痕明确,再验也是同样结果。这份正业堂的验尸证明此刻就放在觉见桌上,只差他的署名。

    幸好今年恰是十年一度的昆仑共议,正要改换盟主,觉空首座代替方丈前往昆仑宫走个过场,还能拖延一阵。

    只是觉空首座回来后会怎样处理?最好的方法就是批下“凶手不明,死因待查”,等找回了心,问明真相,再做审议,若了心已死,这事就此揭过。

    但,事情会这么顺利吗?

    觉空是俗僧之首,会如实宣告,抑或隐忍不发?现今少林寺,俗僧占了六成有余,四院八堂却只有五个席位,方丈一职虽无明律,传正不传俗已是暗规,觉空首座真是一心为少林,或者另有私心?

    俗僧不可信,觉见心想,那些非为信仰而剃度的和尚,谁知道在图谋什么?这纸文书就是兴风作浪的法器。

    若是跳过普贤院,送呈方丈,等觉空回来开四院共议,结论觉见已经猜到了,那是了心杀害同门,叛寺出逃。

    了心不可能叛寺,这点他是信的,但这个结果既避免了正俗之争,也代表普贤院与其他三院有了共识,之后觉空就难再作文章,是最一干二净的做法。但自己越级上呈,与觉空首座势必冲突,而了心必须承担这个结果,无论真相为何,了心这个人是不能也不会再出现了,自己也从风暴边缘踏入了风暴中心。

    至于真相究竟是什么,他相信在这个武林,每天死的人不会少于七个。

    觉见突然觉得好累,自他当上正业堂住持,十几年来公务繁重,又多人情世故,礼貌往来,少诵经,多批文,少静心,多烦心,重大关窍处又要欺上瞒下,便宜行事。

    自己修行多年,反是离佛越来越远。有时想撒手不管,却又心想,我不入地狱,谁入地狱?哪个正僧不想潜心修行?难道把偌大少林寺都交给俗僧把持?

    只是了心到底去了哪里?

    他曾经器重过他,直到几年前,了心上禀明不详四岁能诵《金刚经》,他顿时领悟,原来持戒庄重清心寡欲只是表象,骨子里了心还是求名逐利,是个想着登堂入院的俗人。一个四岁孩子被逼着背诵《金刚经》,这得吃多大苦头?念及此,觉见便疏远了他。

    现在想想,了心并未妄言,而自己终是看走了眼。

    再想,正俗斗殴,了心杀人后畏罪潜逃并非不可能。了心犯了杀戒嗔戒,自己也不算全然看走眼。

    只是了心的徒弟,那名孩子,又要如何在少林寺自处?

    觉见唤来一名弟子,让他带明不详过来。

    不能让了心的事连累了这孩子,觉见看着放在桌上的验尸状,心想,无论怎样,都要保这孩子在寺内平安,待他成年之后再作处置。

    不一会,弟子领了明不详来到。明不详先行了礼,觉见问过年纪,赞他聪明,随即问道:你在正业堂服劳役,可还习惯?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并无不惯之处。”

    觉见道:“本月那孩子气量狭小,屡劝不听,我瞧他常欺负你,是吗?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师父说过,一切逆境菩萨皆是修行助力,何况他未真正欺负我。”

    觉见对这回答甚感讶异,不由问道:“怎说他没欺负过你?”

    “自在随心,不假外物,他怎么欺负我?”

    “他打你,你不痛?”

    “痛是一时,未伤着筋骨,也没伤到性命。”

    “若伤及性命筋骨呢?”

    “那就不是欺负的问题,伤及性命,总要还手的。”

    觉见赞叹道:“了心提起你时我仍不信,险险让美玉埋于朽土之中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住持这话更应了本月师兄是逆境菩萨。”

    觉见道:“我也不能由着他欺负你,你有出家的打算吗?”

    “弟子还未及考虑。”

    “你有佛慧,机缘一到,自会决断。我打算把你调去他处服劳役,你有想去的地方吗?”

    “弟子想去文殊院。”

    觉见“喔?”了一声,问道:“为何是文殊院?”

    明不详道:“寺内一切典籍皆在正见堂藏经阁,经僧也在文殊院,若遇疑难,容易询问。”

    觉见点头,心想,这孩子天资聪慧,更懂精益求精,最难得的是不自满自骄,于是回道:“甚好。那明日起你便往文殊院报到,我会知会他们,派你打扫藏经阁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问:“那我要搬到文殊院住吗?”

    觉见道:“那里还有空的僧居,想搬就搬吧。”

    “住持认为,我师父不会回来了?”

    觉见一惊,这孩子当真不能小觑,短短几句便被他套了话去。但念他关心师父,也是孝心一片,觉见只得道:“你师父若是回来,我会通知你。”

    说完,觉见发现明不详没有回话,只是用一双清澈的眼睛看着自己,不由得不自在起来。然而明不详没有再问什么,只说:“住持若无其他吩咐,弟子告退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且等我一等。”觉见起身去到隔壁大厅,从礼物中挑出一串素粽,回来递给明不详,“这串素粽给你带回去吃。”

    明不详摇摇头,不伸手。觉见好奇问道:“你不喜欢吃粽子?”

    “这是外面的礼物,对吗?”明不详问。

    “那又如何?”觉见反问。

    “师父说,送到正业堂的不是礼物,是债务,收了债,无论转了几手,以后都要连本带利还。谁吃了这串粽子,谁将来就得还送粽子的债,只是不知道用哪种方式去还,这叫因果。”

    觉见仔细咀嚼这话,觉得自己似乎明白了,他的慷慨,不过是把这些巴结用的肮脏东西转到正业堂其他人身上。是因果,总得要还,自己只是把种下的恶业让别人去承担罢了。

    让别人承担恶业,不正是自己准备要做的事?这一瞬间,觉见甚至觉得明不详已经看透了他的企图。

    但这是不可能的,明不详只是个孩子……

    “你去吧,明天开始上文殊院报到。”觉见这样对明不详说。

    明不详离开后,觉见沉思许久,叫来了弟子,吩咐道:“把礼物都送到地藏院去。”

    “不留些吗?”弟子惊讶地问。

    觉见看到弟子失望的眼神,然而他对这群弟子更加失望,回道:“不留了,以后送来的礼物一律不收。”

    觉见在验尸状上写了结论:“恐为斗殴致死,有疑待查。”随即签了名。他决心把结果上呈普贤院,让觉空首座处置这件事。少林寺的正俗之争是共业,不能让了心一个人承担,纵使今日粉饰太平,以后还是得解决。

    如果这是一场风暴,他就该投入这风暴之中。

    此后几年,明不详一直留在文殊院,在藏经阁中打扫。

    两年后某天深夜,傅颖聪在寺外树林中上吊自尽。

    又过了一年,本月突然发疯,挖了自己眼珠,从此神智不清,日夜惊惶。

    然而在偌大的少林寺中,这只是几件微不足道的小事。

    没有人会注意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